当前位置:Linux教程 - Linux文化 - 开源易,开未来难 企业开创何种未来

开源易,开未来难 企业开创何种未来


为什么需要“企业”?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。

按照亚当·斯密“看不见的手”理论,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,本身具备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,比如做鞋子的工匠,一定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以合意的价格,找到愿意出这个价格的消费者。既然这样,那还要“企业”做什么?

“企业为什么存在”的一个解释是“社会分工”,这个理论在亚当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里,就有以别针生产为例的分析。但企业存在的内在机理,还得等到1937年科斯著名的论文“企业的性质”之后,才逐步揭示出来。

科斯认为,企业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自由市场中,“使用价格机制存在成本”,发现买卖双方都合意的交易价格,需要经过繁杂冗长的谈判,才能实现。有时候这种谈判高昂到使交易最终不可能发生。

简单地说,交易成本的存在,可以看成是企业组织存在的“机缘”。但是,企业组织能彻底解决这个“交易成本”吗?答案令人悲观—是否定的。

经济学家发现,由于市场失灵而诞生的企业组织,仍然会因为企业内部的“交易成本”,使得“企业组织失灵”。企业组织失灵的一些症状包括:

看上去是一个“团队”,但由于团队成员动机是不可见的,于是就有了“卸责”的激励;

高层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“委托代理”关系,由于信息不对称、人的自利性等动机,使得短期行为或者目标不相容现象并不罕见。

截至目前,对企业组织内部的这种“失灵”现象,经济学家们总结为“科层失灵”—这几乎是“市场失灵”的翻版。

说这么多跟“开源”有什么关系?有。

目前的开源软件组织模式,大约有两种—虽然“两种”说并不完整—一种是以“企业形态”组织起来的,如:中科红旗等,而另一种则是“社区”型,如:红帽、Ubuntu。这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,前者的“软件生产”方式,是以传统的科层组织为架构运行的,而后者则是新型的“公共社区”的模式。

断言科层组织不适应开源软件的生产,似乎为时尚早,但探讨“什么是开源软件恰当的组织模式”,恐怕是开源未来的关键课题。

亚当·斯密理论对人的假设是资本主义“自利的人”的基石。这个理论影响了200年市场经济和企业组织的发展,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。但是,开源软件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,这块“基石”明显地松动了。

传统的软件生产模式是以科层形式组织起来的,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,在科层内部由于生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,势必存在市场竞争中同样存在的“信息不对称,垄断性和外部性”三大难题,从而导致科层的低效率。此外,在“世界逐渐变平”的今天,科层企业组织还受到多元的价值观的挑战。

“为什么需要企业”,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难题;在知识经济时代,这个问题的提法应当是:需要什么样的企业?

对一个现时代的软件企业来说,开放源代码并不难—把别人的源代码拿来,做自己的事情更容易——但是,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,恐怕要困难百倍,千倍。

它的难点—用科斯的理论说—叫“制度(Institution)”。什么样的未来企业形态,既能令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殊途同归,又能使软件业找到健康、持续的发展之道,恐怕是超越“开源”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