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Linux教程 - Linux业界 - 为自由软件呐喊

为自由软件呐喊

作者:魏杰  来自:互联网周刊
    自由软件的概念并不新鲜,从计算机技术问世开始,这种由多人合作开发程序的方式一直贯穿其中,从最早的操作系统、计算机语言,到ARPA网以及当今主流的万维网等等,几乎每一项技术都脱不开自由的概念。虽然所有人都明白只有合作才能出成绩的道理,但首次提出自由软件概念并把它广泛传播的人,却是理查德·斯托尔曼(Richard Stallman)。他在15年前创办的自由软件基金会(Free Software Foundation)和由他个人发起的GNU计划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软件商业模式,为开源运动、共享软件以及风头正劲的Linux奠定了基础。美国《BYTE》杂志因此写到,“斯托尔曼的GNU计划是有史以来最有远见的一项软件工程,如同他在GNU宣言中所说的,‘人们将使用最好的软件,得到它就像得到空气一样简单’。”

  虽然斯托尔曼的外表很普通,长乱的头发、满脸胡须、五短身材,但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。这位被《连线》杂志评为“最伟大的程序员”的怪家伙,在编程技术上几乎无人能及,出自他手的计算机程序数不胜数,像包含超过15000个软件包的GNU系统就是很好的证明。在对软件的态度上,他永远一个偏执狂,这样的个性让他与推崇商业软件的公司格格不入,甚至与后来的Linux拥护者们也存在着分歧。即便如此,他依然是人们心中的“自由软件教父”。

  1953年6月,斯托尔曼出生在美国曼哈顿。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6岁时,由于成绩优秀,他获邀成为IBM纽约科学中心实验室的一名助手,并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。1971年,正在哈佛大学学习的斯托尔曼遇到了一个机会,MIT(麻省理工学院)的AI(人工智能)实验室正在为新开发的计算机系统招募“电脑黑客”,这很对他的胃口,于是他加入MIT成为AI实验室的一名专职黑客,负责改进ITS(一种不兼容的分时系统),从此开始了程序员生涯。当时的计算机设备十分落后,MIT使用的是PDP-10小型机和简单的汇编语言。在他的努力下,ITS不断发展,并且广受欢迎。但好景不长,随着PDP-10系列渐渐退出舞台,他苦心研究的ITS也变得毫无意义。

  1980年,商业软件风潮开始席卷整个计算机产业,黑客文化受到巨大冲击。当软件许可和版权成为行业规范后,程序员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意使用和更改他人的软件。这当然不是斯托尔曼想看到的,他决定开发一个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来对抗商业软件。他选择了当时十分流行的Unix作为范本,目标是开发出一套与Unix兼容的操作系统,并起名为GNU,意思是“GNU is Not Unix”。1985年,他宣布启动GNU计划,同年他又成立了FSF(自由软件基金会),为GNU提供资金支持。开始时GNU工程几乎无人问津,大家都对他的行为不可理解,当人人都在用软件版权去挣钱时,他却要搞“Free Software”。很快,他编写出了Emacs软件,它是GNU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。倍受欢迎的Emacs让他看到了希望,他以每份拷贝150美元的价格对外出售Emacs,并首创“Copyleft”授权模式,允许所有用户拷贝、修改、出售Emacs软件,但所有改动后的源代码必须公开,开创了最早的自由软件经营模式。果然,这种模式不但为GNU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保证它得以发展下去,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同样热忠软件技术的程序员和黑客加入其中。

  进入20世纪90年代,李纳斯·托瓦兹在GNU基础上编写的Linux及一系列的开源运动,把自由软件精神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15年过去了,自由软件模式终于得到了众多厂商的认可,基于GNU/Linux系统的用户已接近2千万,在竞争激烈的软件市场牢牢占有一席之地。而功成名就的斯托尔曼还是保持着不修边副、特立独行的老样子,每天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完善GNU程序。在外人看来,十几年的编程生活可能有些枯燥,但他却乐在其中,“不让大家失望,是我最大的动力。”